佛洛伊德認為,利用這類技巧可以探知最深層潛意識中的想法和欲望,要克服心理障礙,少不了要發掘這種自我意識。
師大附中畢業後,1953年赴美留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城哈姆萊大學(Hamline University)、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後來投入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涵蓋原子物理、高能物理、高能重離子物理、能源科學等範疇。無奈,浦大邦英年早逝,過世時還不到五十歲,但他對台灣基礎科學發展的貢獻,不可抹滅。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加上國外科技顧問背書,李國鼎態度轉為支持。此外,他也促成在某次吳大猷主持的早餐會報上,親自向科導會諸位委員簡報,獲得一致支持,並做成決議向蔣經國建議。提到浦大邦對台灣基礎科學的貢獻,莫過於他促成了中研院原分所及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這兩大研究計畫。為基礎科學奠基 把時間拉回七○年代。之後,浦大邦即全力投入推動這兩大研究計畫,也因此促成原分所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成立。
早年,台灣科技界有北派、南派之別,分別以吳大猷與李國鼎為首。這場會議由大邦倡議,與在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任教的湯光天共同規劃,並和清大物理系教授單越與閻愛德共同主辦,邀請十位國外學者參與,主要講員包括:李遠哲、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長托尼斯(Peter Töennies)、美國奧勒岡大學物理系教授克拉斯曼 (Bernard Crasemann)。戰時,即突發情況,擔負緊急救治,患者身體上發生感染,就好比化學、生物等武器損傷。
可是,資源充足的至親卻不一定願意付出。至於兵卒就是前線工作人員,即:社區支援、護理員、外傭、社工等等。首要角色是軍師,有點像Case Manager,他要看清時局,分析形勢,出謀獻策,檢視資源,亦要懂得搜刮資源。他每下的一步棋,把持著整個大局,影響深遠。
軍醫需分門別類,除老人科、精神科等專科醫生長期跟進外,到晚期,患者需要舒緩治療科醫護協助走過人生最後階段。其次是至親,大家可能想,為何至親非首要? 至親這角色複雜,有時候當將軍、有時候就承擔軍廚角色……,時時刻刻隨需要而轉換角色,可說是「大雜工」,又似「Joker」,往往是填補其他角色或服務的不足。
照顧患者的需要,有如行軍打扙,將動員社會上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全部資源組織起來以支援照顧上的需求,平時狀態和戰時狀態會持續交替、甚或同時間出現。至親可被視為資源、軍需用品的一部分,包含金錢、智慧、能力 ……。可是這塲仗又怎會只論輸贏這麽簡單呢明治37年6月24日生於石川縣金澤市 大正14年4月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 昭和3年3月東京帝國大學畢業, 在伊東忠太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煉鋼廠」,就讀研究所,在佐野利器門下研究工廠建築 昭和5年修畢東京帝國大學研究所課程,東京工業大學講師 昭和6年5月擔任東京工業大學助教 昭和13年 成為外務省‧文部省特聘在外研究員,赴德國進行柏林日本大使館建設的技術性協商 昭和14年遠赴歐洲期間,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搭乘逃難船經由美國歸國,停留德國時受到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影響 昭和18年2月發表「關於建築物風壓之研究」取得工學博士,3月任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昭和40年3月),離職後獲頒該校名譽教授 昭和31年獲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秩父水泥第二工場)、每日出版文化獎(《修學院離宮》每日新聞社,昭和31年10月) 昭和36年 獲日本藝術院獎(東宮御所設計) 昭和39年擔任博物館明治村館長(~昭和54年) 昭和40年3月推動博物館明治村開業 許多明治建築毀於二次世界大戰空襲,倖免於難的建築也因地價飛漲或建築近代化而無情地遭到破壞,據悉這讓身為建築師的谷口非常遺憾。
安政5年8月23日生於島根縣松江市,乃松江藩士之子 明治4年進入大學南校(後來的東京大學)就讀 明治9年6月以第二屆文部省留學生的身分遠渡歐洲,11月於巴黎中央理工學院(École centrale Paris)展開學習 明治12年8月於巴黎中央理工學院修畢建築學,成為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職員,攻讀預備科,並於法籍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實地研習。在這之後,便逐步轉移至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打造神社寺院建築的時代,如中宮寺本堂等。山口於昭和23年(1948年)買下已蓋好的木造兩層樓日式房屋作為住家,並委託吉田進行翻修與畫室增建設計。他在四高(舊制第四高等學校)的同學會上與名古屋鐵道公司的土川元夫商討此事,隨後在該公司的援助下,逐步設立明治村 昭和42年 設立谷口吉郎建築設計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獲日本建築學會成就獎(明治村之明治建築的保存) 昭和43年擔任文化廳文化財保護審議會委員 昭和48年獲文化勛章(對日本近代建築發展之貢獻) 昭和54年2月2日逝世 工廠建築名作「秩父水泥第二工場」 谷口的畢業製作是在伊東忠太指導下所完成的「煉鋼廠」,研究所時期在佐野利器門下研究工廠建築,出道作則是東京工業大學水力實驗室第一期工程,因此十分擅長工廠建築計畫。
生產設備的配置由丹麥史密斯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後才安排規劃,實施設計與監督管理則由日建設計工務擔綱負責[※]。谷口推動設立博物館明治村,也是一名實際參與明治建築保存的建築師。
不如打造一座明治博物館來予以保存」的文章,意欲保存明治建築的想法也愈發強烈。他因而投稿朝日新聞的「槍騎兵」欄,針對昭和15年的拆除事件寫下主旨為「鹿鳴館突然毀於一旦令我感到惋惜。
設樂既是設計第一代通天閣等建物的建築師,也可算是山口的弟子。兩棟皆為明治22年(1889年)竣工的學校建築,並與正門一起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現代建築師谷口吉生為谷口吉郎之子。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金澤工業大學北校地校區 大谷在設計時會先掌握建築與都市的關係,再將兩者的復興與發展連結起來進行思考。[※]現在已由DOCOMOMO Japan遴選為日本現代運動建築(DOCOMOMO 20選)。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後方的日本庭園就是源自舊時的本坊庭園。
文:二村 悟(Satoru Nimura) 都市計畫也做得有聲有色的法式風格好手——山口半六 為人「豁達灑脫」好相處 《日本博士全傳》評論山口是一名彬彬有禮、待人不分貴賤的知識份子。此外,戰後所興建的藤村紀念堂、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日本學士院等建築,都是谷口在日本這塊土地所培養出來的現代日本建築美學之發揮與創造。
據說吉田之所以投入新型數寄屋的設計,是受到喜歡外包一些工作來做的父親的影響。中村達太郎認為山口應該是入住自身名下洋樓的建築師先驅,河合浩藏則形容山口聰明過人。
藝大教授奥村昭雄回憶學生時代時表示,岡田捷五郎會找出學生的優異之處予以稱讚,一視同仁地施教,相對於此,吉田則是透過「尖錐般的批評」培育特別有潛能的「個體」。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讓丹下健三在戰後一舉躍升為建築界龍頭的主要幾項建築計畫,大谷幾乎都有參與,他與淺田孝共同負責指導後進,既是丹下研究室的第一把交椅,也是丹下主義的正統接班人。
兵庫縣公館(原兵庫縣廳舍)/竣工:明治35年/所在地:神戶市中央區下山手通4-1 熊本大學五高紀念館‧化學實驗場(原第五高等中學,於明治27年改名為第五高等學校)/竣工:明治22年/所在地:熊本市中央區黑髪2-40-1 為和風開闢出新可能性之建築師——吉田五十八 針對「個體」加以培育的教育方式 吉田曾說建築不是透過課程傳授的,據聞他會閱覽學生還未臻完善的素描,明確指出有發展可能性的部分。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這是山口在非公職身分時期所留下的唯一現存作品。山口本人在明治35年(1902年)竣工前便已過世,而成為遺作。山口留學歸國後,曾於三菱公司服務,接著轉往文部省任職,負責日本各地的尋常師範學校建設,經手過許多學校建築。
平面構成以中庭劃分成劇場與會館兩個部分。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哥哥宗義為日本銀行理事、弟弟銳之助則是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三兄弟皆十分優秀。
這是以鋼筋混凝土造為基調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並搭配和風元素加以呈現。其作品風格特色為運用混凝土形塑力流,展現出穩固支撐著立基於大地的建築之姿。
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父親為太田胃散創始人太田信義,因在58歲得子,故將兒子取名為五十八。山口蓬春紀念館(原山口蓬春畫室)/竣工:昭和29年/所在地:神奈川縣三浦郡葉山町一色2320 諏訪市文化中心(原北澤會館)/竣工:昭和37年/所在地:長野縣諏訪市湖岸通5-1018-1 精通現代主義風格熱心建築保存運動——谷口吉郎 追求建築之美 四十年來與谷口於公於私都有交情的菊池重郎,憶起谷口的建築生涯曾表示,谷口在研究所時期撰寫的《希臘建築》(大澤築地書店)一書中所收錄的「申克爾古典主義建築」,是谷口就讀研究所以來不斷探求日式之美所譜出的思想結晶,也是大戰時期的精華。
吉田五十八以數寄屋為中心進行日本傳統建築近代化的研究,畢生所經手的作品皆巧妙運用和風進行規劃設計。而谷口所設計的秩父水泥第二工場則是工廠建築名作。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吉田在「近代數寄屋住宅與明朗性」(《建築與社會》昭和10年10月號)談到,顯露於傳統和風建築的建材相當多,為了讓視覺觀感流暢平順,提出將這些材料加以隱藏或乾脆拿掉的全新和風建築手法。在延續自大正時代的分離派中陸續出現被稱為後期表現派的作品,而透過和風住宅來呈現此風格的代表性建築師就是吉田。
首先釐清都市應有的整體風貌,再根據其規模與方向來規劃各部分,乃大谷所採用的方法論。此外,他比一般工部大學校畢業生更見長於都市計畫,這是因為他曾在巴黎中央理工學院攻讀自來水、道路、水路等土木相關課程的緣故。
本館為雙層建築,化學實驗場則是平房,兩者皆為磚造。腹地相當具有歷史價值,是在慶應4年(1868年)戊辰戰爭中燒毀的東叡山寬永寺本坊之主要伽藍遺址。
此外,平成3年(1991年)整修為紀念館時,則由建築師大江匡負責操刀。山口與久留在實作方面也是互相協助的好朋友。